2020年12月11日 七个比方:调大心量即是佛 编前语:开悟之人明白“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”。归来归去归入如来藏,还是当人当下一颗心,没有多一分,也没有少一分。所以,佛法讲「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「离一切相」,就让你在相见性。性具功德虽然无形无相,却很真实。所以我们明心见性了,似可得而实无可得。虽实无可得,我们却刻骨铭心知道我们得到了。虽然得到了,你拿不出来给人家看。各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智者大师见到佛在灵山说法,一定是明白风云雨雾、泥巴瓦块,无一不是
2020年10月08日 人开悟后是什么样子 “真人不露相,露相非真人”。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,依然有喜怒哀乐、七情六欲,就像大海一样,表面上汹涌澎湃,变化万端,但里面却是浑厚、宁静与无限的宽广。 开悟的人不会搞个人崇拜,搞个人崇拜的都是没有开悟的人。一个通达“无我”的人,一个觉悟到“万物与我为一”的人,一个认识了平等真相的人,怎么会又怎么可能搞个人崇拜呢?他只能树立道,树立整体,树立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,树立“诸相非相即见如来”。 释迦
2020年09月04日 念经——另一种禅修 念经如果方法得当,也是一种禅修。所谓禅,全称叫做“禅那”,汉译为“静虑”。心念不杂乱叫做“静”,心中观察明了叫做“虑”。能够这样调整安住自己的心,就叫做禅修。如果经常进行禅修,就会逐渐产生禅定和智慧。而实际上,并没有什么好产生的。因为心的深处本来是不乱的,所以禅定其实是心固有的属性之一;因为心本来就具有自然的观察与明了,所以智慧其实也是心本来的属性之一。当然,这里所说的心,不是指思维心,不是指某种想法和念头,而指的是心的本体和本性。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透彻了解心的本体和本性。禅修就是最直捷了当的修行
2020年09月04日 禅的实践方法和证量 禅的实践方法和证量 大愿法师 讲生活的禅法和禅意的生活。生活的禅法是实践的方法。那也就是“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。”“无念为宗”,是从我们能认识的主观的念头这个角度来修的;“无相为体”,是从被认识的客观的万事万物来修的,“无相为体”,透过无量的虚妄的相见真如自性,透过这个生灭的身体来现量证得不生不灭的真性;“无住为本”,是从主客观的融合来修的。那么禅意的生活就是我们在生活之中开悟的证量。 我们怎样能够生活得快乐无忧、欢喜自在?能够有智慧、有慈悲?宗门下有所谓的参禅的四个阶段,也就
2020年09月04日 法云法师:施 予 法云法师:施 予 前日去广州办事,恰好是农历十五,寺院门前人山人海,道旁路边遍满形迹可怜的乞丐,我差不多把袋里的散钱全都给了他们。 同行的友人颇不以为然地说:“你老是受蒙蔽,他们的收入要比我们薪水阶层高呢!” 我指着对街迎面蹒跚走来的盲人,难道我们还不实在的感知我们多么富有?望着道旁那断腿的残疾孩子,健步如飞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如此斤斤计较?有什么理由不通达包容? 记得佛经有言,这些行乞者,可能是十地以上大菩萨的示现,在考验我们是 否能发起些微怜悯慈悲之心和布施之心。 况且,世上的钱财本
2020年06月25日 一万菩萨绕清凉 一、 缘起1、具经王《华严经》记载,日有一万菩萨绕清凉,每天日出前有无量菩萨围绕五台山转。2、大唐盛世仪凤元年(676年)文殊菩萨现身五台化引佛陀波利尊者,回印度取回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》,把这最尊最胜诸佛亲度之究竟法门赐给中国众生,为娑婆福地中国人民找到一条一生成就彻底解脱之路。此路线同时也是佛陀波利取经路线。因文殊亲点,尊胜法门成为影响中国人最大的妙法,明成祖、唐代宗等四位皇帝下诏全国僧尼修持,风行之盛空前绝后!3、然,此路线难遇。本路线之兴衰像镜子一样照射出世间众生
2020年06月12日 南师怀瑾 | 久坐必生禅 苦练腿上见功夫 按道家的说法,气脉打通就成神仙了。虽然有些夸张,但说明了一个道理:气血的畅通跟我们修道有着密切的关系。修行虽然修的是心态,但身体这个载体不跟你配合,把你的心搅得翻来覆去,一上座,十分钟后不是昏沉就是散乱,不是散乱就是昏沉,这两个魔鬼把我们弄得天翻地覆,无法把握身心。刚开始十分钟腿不痛,感觉还比较舒服;接下来就开始昏沉散乱了;半小时、四十分钟后,昏沉散乱又被腿痛干扰了,痛得你没法再昏沉散乱,心就像着了火一般。身体都降伏不了,还谈什么降伏其心呢!过去的老禅师也是如此,身体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,懒得打